科教館第56卷第11期《科學研習》月刊出刊了!本期本月專題「博物館與科技教育」
美國社會學者歐登伯格(Ray Oldenburg, 1932-)指出人的日常生活主要分布在三個場所或空間:第一空間是住家(居住空間),第二空間是職場(工作空間),第三空間則是社區生活的定錨所在(如咖啡店、博物館、圖書館、公園等公共場所;就學生而言,第二空間是學校;就當今而言,網路世界也是一種第三空間)。歐登伯格認為第三空間需免費或不貴、有餐飲服務、可方便到達、歡迎來客和環境舒適、能見到老朋友和交到新朋友。國內外許多博物館正努力經營,以成為更多成人及學生的第三空間。
本期以「博物館與科技教育」為專題,請高雄師大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張美珍副教授擔任專題特約主編。專題含導言共有八篇文章,先是主編的專題導言〈博物館與科技教育〉,指出12 年國教新課綱新設了旨在培養國民科技素養的科技領域,而博物館在科技素養教育的推動上,扮演著重要角色;並簡介其他七篇專題文章。緊接著,〈看見精彩海洋—水族館的科技教育〉一文介紹海生館如何採用各類先進科技,搭配美學設計,提高設施趣味性,吸引參觀者從親自體驗的有趣過程中,理解多樣化知識與觀念。〈融入博物館資源的國小科技教育〉一文以科工館為場域,從教學者觀點談實施國小科技教育時,如何融入博物館資源。〈把科學家想望搬進博物館—物聯網晶片自供電技術〉一文介紹科工館開發的「自供電晶片」展示單元,指出新式自供電晶片可藉由陽光與路燈,即使在微光環境中也可以採集環境光源來供電。科教館與台灣應材公司合作推廣半導體教育已超過10 年,〈光電導覽員 帶你認識半導體〉一文介紹如何在科教館推動半導體教育。〈博物館與科技議題—超動感電磁波〉一文介紹科工館如何在執行「電磁波體驗宣導與行動寬頻生活推廣計畫」下,以生動的科教活動形式讓觀眾願意理解科學以增進科技判斷能力。〈利用自然史場景 探究能源議題〉一文以科博館「古代的中國人」展區探索活動為例,介紹如何從議題導向的觀點透過活動設計,引導學生從人類文明演化思辨不同時期的家屋建置、取材、環境衝擊與調適,以及家屋耗能等。〈術業有專攻—旅遊中的科技教育〉一文介紹四個產業科技博物館如何發揚生活中的科學與科技應用,成為教育工作者得以靈活運用的資源。
「教學現場」單元刊登〈綠色創客:微量電化學電池的設計與應用〉一文,描述「微量電化學電池」的製作方法、提供電化學電池教具的教學使用示例與科學闖關活動的設計應用,並說明此實驗所涉及的原理與概念以及教師教學的指引。
「森棚教官的數學題」單元拋出在表格中玩放石頭遊戲的〈放石頭〉問題,供讀者自主探索或發想科展題目。
「科學讀書會」介紹《刻意練習:原創者全面解析,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》一書。該書告訴我們應如何運用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方法,讓自己在選定的領域,發展脫穎而出的能力,展露出人意表的表現。
(文字取自本期李隆盛教授所撰寫〈總召人的話〉)
高中職以下各級學校及公立圖書館都可看到紙本雜誌,另還有全文電子書版本,歡迎免費瀏覽或下載:https://goo.gl/EcUHsN
本刊持續徵稿中,歡迎中小學科教教師及各界科普及科學教育工作者踴躍投稿,一經刊登,將致贈稿酬及當期期刊一本,以表謝意。
徵稿啟事:https://goo.gl/NgRYDL
本期目錄
(一) 總召集人的話(李隆盛)
(二)本月專題:「博物館與科技教育」
1.〈博物館與科技教育〉(張美珍)
2.〈看見精彩海洋—水族館的科技教育〉(陳勇輝)
3.〈融入博物館資源的國小科技教育〉(謝君偉)
4.〈把科學家想望搬進博物館—物聯網晶片自供電技術〉(陳玫岑、閻映丞)
5.〈光電導覽員 帶你認識半導體〉(王頌儀)
6.〈博物館與科技議題—超動感電磁波〉(曾瑞蓮、許馨月)
7.〈利用自然史場景 探究能源議題〉(葉蓉樺)
8.〈術業有專攻—旅遊中的科技教育〉(李佳芬)
(二)教學現場:〈綠色創客:微量電化學電池的設計與應用〉 (廖旭茂)
(三)森棚教官的數學題:〈放石頭〉(游森棚)
(四)科學讀書會:《刻意練習:原創者全面解析,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》 (白榮銓)